一副“承岐黄医脉震顽疾,仁德济世;传国术良方育正气,诚信松江”的楹联,道不尽近三百年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发轫于清雍正年间,曾参与编撰皇家医学巨著《医宗金鉴》的李氏中医,其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李金龙正以创新与传承并举的姿态配资开户,在吉林市这片沃土上续写着古老中医的当代传奇,为家乡中医药事业注入强劲活力。
宫廷渊源,江城生根。李氏中医祖上弘德公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因医术医德卓著,经太医院院判吴谦举荐入宫成为御医,并作为主纂修官深度参与了1742年成书的《医宗金鉴》编纂,为中医规范化、体系化做出重要贡献。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弘德公告病还乡,由其长子李海生继承衣钵子承父业,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八月初七海生公随乾隆爷东巡吉林,路经迎恩门(现临江门)时,清政府吉林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吉林将军巴海突发心痛病,乾隆爷下旨救治,海生公做为御医通过脉诊施针治疗,针到痛止。愈后巴海将军便上奏乾隆皇上说明了吉林城的医疗医事情况,恳请皇上将海生公封为满军医官随军驻守吉林城,乾隆爷恩许从此“李氏中医”落户吉林。
展开剩余68%后人李耀林苦心钻研医术、苦读医术,开创了李氏独有的诊疗方法“李氏弹指脉法和一针疗法”,并在德胜门附近创办医馆,惠及大众无数,广开杏林之门传道授业,为吉林城医疗医事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震育堂”也从此在这座美丽的小城世代相传。
李氏中医第四代传人李凤吉自幼耳濡目染、勤学苦练,后又拜游道赵春林为师,得到真传后的凤吉先生将道、医完美结合,又一次将李氏中医疗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也涌现出了非常多的优秀弟子、传承人,如北京燕京医院主任医师张继胜、辽宁省中医药大学院长董宝强、李氏中医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李金龙等,为中医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非遗传承,守正创新。作为《李氏中医弹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代表性传承人,44岁的李金龙院长肩负着百年医脉的传承重任。他自幼受祖父、第四代传人李凤吉先生熏陶,系统学习家传绝技。后考入辽宁中医药大学深造,并远赴美国留学,期间拜师已故中医大师倪海厦,深入学习汉唐中医体系。李金龙将家传中医与汉唐中医体系相融合,极大丰富了李氏中医的理论与技术内涵,显著提升了临床疗效,惠及无数患者。
广传薪火,泽被全国。为推动中医药精华惠及百姓,李金龙于2019年与北京中推医学研究院深度合作,面向全国医院医生、中医从业者及爱好者系统授课。6年间,已在全国各地成功举办培训班百余场,累计培训学员超万人,并收授入室弟子73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李氏中医独门技艺得以广泛传播,更极大地促进了吉林乃至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获得业界高度评价。
肩负使命,屡获殊荣。李金龙现任吉林市民进医药卫生专委会主任、船营区政协常委、北京中推医学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吉林分院院长,同时是震育堂国医馆院长。他积极履职,服务社会,其贡献获得多方认可:2022年当选“民进吉林省优秀会员”,2023年被授予“中残联爱心大使”称号。2024年4月,他代表民进吉林市委会医药卫生委员会及李氏中医,向民进中央副主席王刚同志专题汇报工作,其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践成果获得了王刚副主席的充分肯定与赞扬。
百年老号展新颜。作为李氏中医传承的重要载体,焕然一新的震育堂国医馆坐落于船营区北京路。这座占地671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馆,设有中医诊室、特色治疗室、规范药局,更创新性地设立了中医博物馆和多功能厅,集医疗(中医内科、针灸艾灸、疼痛康复)、养生、美容于一体。医馆环境舒适,服务优质,由十余名专业人员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是李氏中医近三百年仁心仁术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从宫廷御医世家到扎根北国江城,从家学秘传到广传天下,李氏中医始终恪守“仁德济世”祖训。第五代传人李金龙,正以深厚的家学、开阔的视野和笃行的精神,引领着古老的李氏中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继续为守护百姓健康、弘扬国粹精华、推动吉林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添奥 周凇宇
图片来源 船营区委宣传部
责编 张添奥
二审 丁美佳
终审 李婷配资开户
发布于:吉林省长富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