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关于社保的话题新手炒股配资平台,热度不减。
就近段时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社保的关注。
按照法律解释,不管是老板不缴纳社保,还是员工自愿放弃社保,都不作数了,只要员工事后要求补缴社保,都会得到法律的支持。
很多人说:“社保新规来了。”
事实上,社保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多年前就有了,只是执行不到位而已。上世纪九十年代,《劳动法》就出台了,保障劳动者的退休,是有依据的。
可惜的是,很多人对劳动保障的一些措施,视而不见。直到自己老了,无法退休,才重视起来,那又能怎样呢?
以至于,社会上一些没有退休的老人,到处找“后悔药”。
01
展开剩余84%还记得多年前的“退保潮”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10之间,有大量的成年人外出打工,他们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
到了过年,打工的人就回老家了。他们想,也许来年就换地方打工了,或者在老家,不出来了。这单位缴纳的社保,还是退出来,拿回家比较妥当。
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流动性很大,对于六十岁之后的事情,考虑很少。他们一个劲地要求,把缴纳社保的钱,直接发到手里为好。
就算退保的时候,只有个人部分可以到手,也是不错的。
据统计,有的地区,农民工退保率高达95%。广东省作为全国农民工最集中的地区,2002年至2007年共办理农民工退保将近1000万人次。
为了保障底层劳动者的权益,《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发布,并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很意外的是,2009年底,更多人要退保,就在12月31日这一天,深圳就有1.8万名农民工排队退保。还有人扬言,不退保就停工了。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个老乡,在深圳某工地干了五年多。他在五十岁的时候,离开深圳,把社保退出来,把钱给了儿子开店铺。
我的表弟嫂,初中毕业后,去珠海打工三年。离开工厂的时候,也把社保退出来了。拿到钱的那天,她是特别开心的,好像是自己的钱,失而复得一样。
当然,导致老人没有退休的原因,不仅仅是“退保潮”,还有其他。我罗列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目光短浅。
自己还是三四十岁,还算年轻。要拿到退休金,是六十岁之后的事情了。想一想,中间间隔十余年,能不能在六十岁顺利退休,是一个“问号”。还是退保为好。
第二,舍不得。
有的人在打工的时候,是有缴纳社保的机会。但是他们舍不得从自己的工资里,扣一些钱出去。因此就强烈要求老板“别扣了”。
有的人,手里有几万块存款,但是他们不会要社保。毕竟,自己的钱交出去,就像割肉一样痛苦。
第三,以为存款养老最保险。
自己存款几万块,或者十几万。养老是不发愁的。
他们完全忽视了“通货膨胀”的事实。我们往前看三十多年。那时候是一块钱买十个鸡蛋。一块钱一斤的肉。现在是一块钱都可能买不到一个鸡蛋,大概二十块才有一斤肉。
人在六十岁的时候,存款十几万。到了七十岁,购买力严重下降。存款的利息也在降低。存款养老,根本不靠谱。
除非你有几百万的存款,但是普通人根本无法有那么多存款。
02
近几年,退休和不退休的老人,生活差距越来越大。
退休之后,可以跳跳舞,看看风景,发展爱好,也不要子女给赡养费。
退休老人的家庭,子女找对象也容易一些,毕竟子女毫无养老的经济压力,甚至可以拿到老父母的长期资助。
退休的老人,生活质量也高一些,毕竟他不担心明天没有钱花。源头活水就摆在那里。
不退休的老人,六十多了,还要去打零工。身体扛不住,也不好说。
万一无法劳作了,就只能问只要赡养费,增加了子女的负担。
一些家里的子女,就因为老人没有退休,找对象都困难。人家是很现实的。
不知不觉,社会上出现一股风气:一批没有退休的老人,到处找“后悔药”。
首先,口头上的后悔。提起自己当年退保的事情,捶胸顿足,怎么自己那么愚昧呢?
当然,他们也会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就因为自己是农民,一个月就一百多生活补助,而那些体制内的退休人,一个月好几千。
总有人,走到哪来,都是“我穷,我有理”,索拿卡要的心态。
然后,寻找改变养老生活的方法。一些人,在即将六十岁的时候,也通过农保的补缴,让自己每个月有八九百的退休金。也算是一种弥补。
已经超过六十岁的人,在政策上是没有什么优势了。通过农村种地,降低开支,捂住口袋,打零工等,维持生计。
最后,问子女要生活费。选择不退休的老人,不是个个都有存款,也许身无分文。他们一到走不动,就采用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
老人要看子女的脸色,但也只能出此下策。
03
回到当今社会,“不给员工缴纳社保,员工自愿不要社保,都行不通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有很多人在喊——“我一个月两千多工资,扣几百元社保,我还活不活。”
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不是你要社保,是社保需要你。”
也有人气愤地说:“我就不要社保,凭什么我交钱给那些高工资的退休老人......”
做人怎么就不理性呢?从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历程看问题,我们还有必要在将来的某天,到处寻找“后悔药”吗?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家庭,老一辈踩过的坑,下一辈再踩一遍,这就有点不可思议。
尤其是四五十岁的人,当下不考虑养老问题,等六十岁就来不及了。
社会有很多风口,但是没有一个风口会等你。
每一次变革,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千万要理性。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新手炒股配资平台。
发布于:湖南省长富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